——中共假抗日、真卖国篇(16)
编写:爱德华
据《内在的敌人》记载:
“国军朱怀冰的九十七军,孙殿英的新第五军,鹿钟麟军队,这三支军队准备从山西南部开往河北,穿过太行山打开了一条通道,以使国军能够进入河北省向日本军发动全面攻击,并切断日军平汉路的补给线。
国军张荫梧将军已经在河北省组织起民军,在沿铁路线一带牵掣住日军达两年之久,张荫梧必须保住交通线,他须控制住河北和河南间的山路。当这计划完成时,朱怀冰的九十七军,兵力两万,驻守山路的南端,正好通到河北省平原。他把军队分驻在村庄和山头的堡垒里。山路中间直到河北边境,由鹿钟麟将军驻守,兵力有两万。南端便是孙殿英的新五军,兵力也有两万。
共产党不顾抗日大计,企图切断张荫梧和这山里三个国军的联络线,此后他们便可以阻止住任何其他国军的推进,这样他们便可以获到整个华北的控制。
中共的策略简单而毒辣。当他们看到国军集中到山道以后,他们便派些机智而善辩的官员与国军将领商讨如何合力进击日军。那时候认为共军及国军都有共同抗日目;共产党的狼子野心尚未暴露。
这些狡诈的共产党都有些口若悬河的本事。他们提供人力,技术和经验,只要求与国军兄弟并肩对抗中国的敌人──日本,他们装出热诚和恳挚,一再提出这种要求。
他们的要求被接受了,他们把一部分军队开进山地,驻守在九十七军和鹿钟麟军队的中间,他们还送国军棉衣等,他们的训练和良好举动消灭了任何的猜疑。随后到了计划的适当时间,他们突然在一九四○年三月七日向国军发动猛袭。他们先集中兵力袭击第九十七军,当这军兵力几乎全被消灭后,再于三月八日迅速引还,袭取并消灭了鹿钟麟的军队。
孙殿英准备在九日夜间命令集中兵力突围,但是共产党预料到这一点,当他们以闪电方式消灭了山道北端和中部的国军时,立即迅速南向在九日早晨突袭孙殿英的部队。
新第五军也被共军击溃,几乎是全军覆没,和九十七军及鹿钟麟的河北军遭受同一命运。 一九四○年春季那两天的血战中,共产党几乎屠杀了他们自己的六万同胞,而日本军队却是悠闲地驻在不足五十英里外的地方。”
笔者读到此,都感到惊震。黄桥战役新四军残杀1.1万抗战国军,笔者原以为是中共杀戮抗日国军数量最大的一次,没料到是六万,查到部分资料如下:1940年3月,八路军集中平汉路西第一二九师等部13个团的兵力,在河北省磁县、武安县、涉县及河南省林县地区进行磁武涉林战役,决心先消灭孤立突出的朱怀冰部,让埋在孙殿英部的中共地下党靖任秋争取鹿仲麟、孙殿英部中立,然后在各个击破。
1940年3月5日2时开始,八路军从国军两师中间突破,左右两翼配合主力猛烈进攻,朱怀冰部遭南北猛烈夹击,溃不成军,遗弃全部辎重及后方机关,向林县方向逃离。至8日,朱怀冰部第九十四师、第二十四师和新二师等部队大部被歼;其残部在逃往林县以南时,又遭八路军别动支队截击,最后仅剩2000余人逃入修武县境内。11日战役全部结束,歼灭万余人,八路军取得胜利。另有地方志说:朱怀冰部被八路軍全歼。鹿仲麟部队到底被中共杀死多少,暂未查到。孙殿英也被歼,因为战后,其部和庞炳勋的四十军整合为二十四集团军。《内在的敌人》作者写的作战时间是7-9日,实则5日-11日,作者只是根据他知道的据实写。当然,中共都是宣传他们是顽军,是破坏抗日的。
“这是对蒋委员长的重大打击,因为这是共产党不打日本而叛逆国家的首次大规模袭击国军的暴行,他对国共联合阵线所最担心的事情竟不幸发生了。那时长江下游的新四军已经渐有不法行动。但他对太行山的共军叛逆仍保守缄默,因为在传到国外时,这乃是可耻的事。”
蒋介石怕打内战的消息影响国内士气和国际援助。因而不肯公布中共军队围歼国民党军队的消息,也不准媒体报导,所以人们都不知道,其他的沉默正合中共的意。朱德说:“他们不作声,我们也不作声。他们打败了不作声,我们胜利了,何必来宣传呢!” 由于这种种原因,人们都误以为抗战中的国共军队间的战斗都是国民党“顽固派”挑起的、是国民党屠杀无辜的共产党人。
“如果蒋委员长在一九四○年把共产党叛逆行动的真况予以公布时,历史也许要改观。但是他没有说出,而共产党便更肆无忌惮。”
新四军快速扩充人马,不断地攻打国军,在1940年3月底打半塔集战斗攻打国军,一九四○年7月和10月攻打夺取黄桥,11月打曹甸战役。
民国政府遇事隐忍的态度使共产党占尽便宜。中共是欺骗宣传的高手,中共不停地撒谎、侮辱,他们认为只要谎撒得大,继续的时间长,人们便会相信那是事实。 共产党宣传机器的效率是国民党无法比拟的,欺骗了无数中国人和西方人。
注:本篇引述大量《内在的敌人》的内容,《内在的敌人》是雷震远神父以其个人的经历和观察写出来的,可以了解中共抗日时期的真实一面,了解当时中国国情,以及人们的思想、信仰是怎样被逐渐蹂躏的,是研究中共历史的珍贵参考资料。 禁书网有下载(https://www.bannedbook.org/forum2/topic102.html)
——》回《共产党毁灭人类暴政录》总目录